中山市在申報全國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城市中,創新點之一是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市中醫院作為全市中醫醫療的“龍頭”,是中山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示范試點項目內多個重要任務的牽頭實施單位,如何實現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市中醫院將怎么做?近日,記者采訪了市中醫院黨委書記賴海標。
■四級專業團隊實現高效協作
據了解,中山中醫藥“防治康”一體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已建成全市中醫治未病和康復服務四級網絡體系,正加快搭建一體化信息管理平臺,努力實現“防中有治”“治中有康”“康中有防”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賴海標表示,“防治康”一體化是指中山市以中風病、胸痹病、骨痿病等病種為試點,打造市級中醫醫院、片區中醫醫院、鎮街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四級專業團隊,并明確其應發揮中醫藥行政部門及中醫質控中心的管理指導職能,運用“防治康”信息管理平臺,對病人的雙向轉診、診療管理、健康評估、追蹤隨訪等進行全流程跟蹤管理,促使四級專業團隊在“防治康”各環節高效協作,真正實現一體開展。
如何實現“防治康”一體化項目?賴海標指出,一是未病先防、防中有治。以家庭醫生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主體,將中醫和慢病、基本公衛相結合,對健康人群進行宣教及早期干預,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和隨訪。二是既病防變、治中有康。早期識別病情,按嚴重程度迅速轉診至對應層級醫院,盡早進行中醫康復治療,從而實現降低中風病致殘率、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三是瘥后防復、康中有防。中風病穩定后返回社區或家中進行中醫康復,在市級醫院指導下,由家庭醫生或社區服務中心定期跟蹤隨訪,將“康”與“防”有機銜接。
■多措并舉提供全方位支撐
中山市“防治康”一體化項目在多個方面有所創新。在理念上,做到防中有治、治中有康、康中有防,將中山中醫藥優勢和慢病管理、基本公衛相融合,真正建立高效的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在機制上,整個“防治康”體系在全市、各醫院的貫徹落實。明確專業團隊職責,建立協作機制;在人才培養上,通過多層次的名醫工作室師承教育平臺,覆蓋市、區域、鎮、村級醫務人員,并借助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國家中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西學中班、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班等多種平臺,形成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中醫人才培育體系,實施中醫藥經驗技術的傳承,培養一批“防治康”復合型人才;在信息平臺建設上,打造專門的信息化平臺,對“防治康”全流程進行跟蹤管理,解決堵點難點,起支撐作用。
據賴海標介紹,中山“防治康”一體化的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成熟運作,臨床救治、傳染病防治和慢病管理能力全面增強,在技術傳承、人才發展、服務模式、管理體系、交流合作、文化傳播等方面總結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和經驗做法。包括“防治康”一體化服務模式、中醫醫保支付方式、“招、管、培、考、督”系統化的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山模式”、多元傳播的中醫藥文化宣傳等經驗,均可供其他地域借鑒。
賴海標表示,對未病人群以治未病為切入點,開展相應的中醫干預調養服務。對患病人群以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為原則。并以中風病、胸痹病、骨痿病等病種為試點,將中醫藥優勢和慢病管理相結合,對村、鎮、區域、市四級網絡的雙向轉診、診療管理、健康評估、追蹤隨訪等進行全流程跟蹤管理,促使四級專業團隊在“防治康”各環節高效協作,真正實現從以治療為中心,逐步轉移到以“防治康”全方位全周期一體化管理(以健康為中心)為中心,有效降低各類疾病患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率,降低家庭經濟負擔和社會資源消耗。
未來,市中醫院計劃按照《中山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示范試點項目實施方案》全面升級醫院的醫療、教學、科研、文化傳承功能,加強高水平重點??坪椭嗅t藥特色科研平臺建設?!拔覀儗l揮龍頭中醫院的領頭示范作用,深化緊密型中醫醫聯體建設。成立中山市治未病研究院,統領全市治未病、康復四級網絡建設。建設中山市中醫藥技術中心、中山市杏林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辟嚭吮硎?,通過以上舉措,為全市“防治康”一體化診療模式創新提供技術、科研和人才的全方位支撐。另外,該院將聯合市城管和執法局,以嶺南中草藥科普知識為重要載體,為彩虹濕地公園賦予中醫藥文化內涵,將其升級為中醫藥文化公園。
記者 周映夏 王云 通訊員 黃琳
◆編輯:龍慧◆二審:陳吉春◆三審:周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