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問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作為陸源污染物進入環境水體的最后一道“閘口”,是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節點。

2023年11月24日,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中山市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工作指引》),這是全省首個全面系統梳理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相關工作的指引。這份《工作指引》編制背景是什么,對指導中山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將發揮哪些作用?12月27日,中山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該局總工程師鄧耀杰對《工作指引》進行了解讀。

填補我市入河排污口監管規范空白
“加強和規范排污口監督管理,對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具有重要作用。但入河排污口情況復雜,中山各鎮街普遍反映,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各類型排污口界定不清晰,責任主體難落實,監管操作標準不一致等問題,現有的政策要求已經無法滿足生態環境監管需求?!编囈芙榻B,《工作指引》是我市近年來入河排污口監管工作實踐智慧的集中體現,既涵蓋了入河排污口設置-驗收-建設-整治-監管工作的整個過程,又將這個鏈條的操作細節規范化、標準化,對實踐中反映的問題予以了充分回應,能夠針對性地指導我市各鎮街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有效填補了我市入河排污口監管規范空白。
“一口一檔”排污口清單電子化管理
《工作指引》分為正文、附件兩大部分,適用于中山市行政區域內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的河流(含內河涌)、湖泊、水庫的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監管工作。正文共10條,涵蓋適用范圍、排污口分類、制定排污口清單、落實責任主體、設置審核、設置驗收、規范化建設、整治銷號、日常監管、附則等方面。
鄧耀杰介紹,排污口分類、制定排污口清單、落實責任主體,是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監管的三個基礎。根據國家相關規范要求和本市實際情況,《工作指引》將入河排污口劃分為5大類18小類,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政府兜底的原則,落實每個入河排污口的責任主體,并實行“一口一檔”排污口清單電子化管理。
此外,規范化建設、整治銷號是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兩個重點,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包括設置標識牌、監測采樣點、檢查井,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及水質流量在線監測系統,建立檔案等內容。整治銷號工作分為依法取締、清理合并、規范整治及優化提升四類要求,以此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銷號工作,實現全市入河排污口數量壓減。
設置審核、設置驗收、日常監管是工作持續推進的三個關鍵,工礦企業排污口、工業及其他各類園區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的設置依法依規實行審核制。入河排污口的責任主體須按相關要求開展入河排污口的設置審核與驗收申請。加強執法巡查力度,規范開展日常監管,則可以讓排污口監管工作穩中前進。
編輯 陳家浩? 二審 魏靜文? 三審?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