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伶仃洋面泛起碎金般的光斑,深中通道如同巨龍橫臥碧波,串聯起珠江口東西兩岸。暮色四合時,這條鋼鐵巨龍又化身璀璨星河,穿梭的車流似繁星閃爍,見證著深圳與中山這對“灣區CP”的深情相擁。
一年前,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車,恰似一把“黃金鑰匙”,開啟了珠江口東西兩岸深度融合的大門。一年來,中山以推動規劃、營商環境、產業、交通、創新、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方面實現“六個一體化”為引擎,與深圳攜手共進,讓“深中同城”從藍圖漸次照進現實:跨市公交無縫接駁,通勤成本大幅降低;“深中通辦”政務服務窗口前,企業注冊、公積金提取等735項事項實現“深中通辦”;深圳“鏈主”企業與中山“小巨人”組成“產業共同體”,在智能家電、新能源等領域碰撞出強勁的創新火花……這些生動實踐,正將“六個一體化”的宏偉愿景,編織成兩地居民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圖景,也為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提供著鮮活范本。

規劃一體化
4萬畝留白地為發展預留無限可能
上兵伐謀,規劃先行。
2023年7月,中山市自然資源局會議室里,一紙《深中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合作協議》的簽署,恰似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了珠江口東西兩岸深度融合的漣漪,也為深中規劃融合寫下了開篇序章。作為深中同城化發展的“頂層設計大腦”,規劃一體化正用靈動的筆觸,描繪著協同發展的壯美畫卷。
機制共建的“協奏曲”率先奏響。短短一年內,中山市自然資源局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緊密聯動,先后舉辦深中規劃一體化論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聯席會議,聯合印發規劃一體化行動方案,共謀發展藍圖。借助廣東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兩市的國土空間規劃數據實現互聯互通,讓信息壁壘如冰消雪融。
規劃共編的“畫筆”緊跟其上。在深中一體化空間協同規劃編制現場,深圳的城市設計專家與中山的規劃團隊并肩作戰,他們反復推敲每一寸土地的用途,力求讓深圳的金融科技優勢與中山的制造業基礎實現完美融合。而深圳中山經濟合作區綜合規劃的編制,更是凝聚了兩地智慧,“一中心、三基地”的空間功能格局正逐漸清晰。
區域優化提升的“匠心”,為城市風貌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韻味。中山翠亨新區,規劃者們以深圳前海為參照,精心打磨城市設計。即將出臺的建筑設計導則,為提升深中通道門戶走廊“顏值”指明了方向。高標準開展的香山站片區城市設計國際競賽,為中山TOD項目規劃樹立了標桿。此外,中山還向深圳取經生態保護與文旅融合經驗,全力推進《環五桂山“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示范帶總體規劃》。未來,環五桂山將化身大灣區的“生態會客廳”,游客們可以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村落,感受濃厚的人文氣息,也能穿梭于郁郁蔥蔥的山林,享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
留白管理的“遠見”,則為未來發展預留無限可能。在臨深的翠亨新區、火炬高新區,4萬余畝土地如同一張張等待書寫傳奇的“空白畫卷”,無論新興產業何時到來,都能在此找到扎根生長的沃土。
營商環境一體化
735項事項實現“深中通辦”
“從項目選址、土地整備、資料報批到公司注冊,中山都為我們提供了‘一站式服務’,我們倍感暖心!”深圳市永泰光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鑫的一番感慨,既道出了企業選擇將研發生產基地落戶中山的原因,也成為深中兩地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生動注腳。
2024年,中山以珠江口東西兩岸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為抓手,在政務服務、法治護航、納稅服務、商務交通、項目審批改革等領域全面發力,打造出一系列跨區域協作的“中山樣本”。
政務服務作為產業科技互促共融的重要支撐,率先取得突破。中山與深圳打破區域壁壘,實現735項事項“深中通辦”。土地出讓信息實現共享,住房公積金繳存、提取、貸款等業務互聯互通。如今,兩地可“同城化”辦理購房提取、退休提取、租房提取等20多項業務,累計發放公積金超2.9億元,完成1933人次公積金轉移接續。
審批效率決定發展速度。中山錨定打造大灣區工程項目審批最快城市之一的目標,持續深化改革。一方面,推行審批事項“清單化管理”,確保同一事項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另一方面,實施竣工聯合驗收改革,將平均審批時間壓縮至6.8個工作日,2024年惠及363個項目?!澳玫丶磩庸ぁ背蔀槌B,最快1個工作日即可實現;配合施工圖審查承諾制,符合要求的產業項目最快3個工作日就能取得施工圖審查合格書,隨即開展基礎工程施工,為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

產業一體化
83.7%轉型率點燃數字引擎
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為產業一體化注入了強勁動力。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工業互聯網和數字產業促進科科長侯承東介紹,截至今年5月底,中山已累計推動4352家規上工業企業實行數字化轉型,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073家,轉型率由65.9%提高至83.7%。這一成果正是中山通過學習深圳經驗、借助深圳力量,推動深中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生動縮影。
深中通道通車以來,中山積極探索珠江口東西兩岸產業一體化融合新模式、協作新路徑,與深圳建立以產業鏈協作和產業集群共建為核心產業合作機制,探索出“深圳總部+中山基地”“深圳鏈主+中山配套”“深圳研發+中山轉化”等產業合作新模式。
在產業鏈條方面,中山積極構建“數字+”全鏈條賦能體系,引進華為、黑湖科技等工業互聯網與數字平臺,20家深圳企業入選中山數字化智能化供給生態資源池。同時,推動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等機構與中山企業組建產業生態,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平臺體系。
在產業交流方面,兩市合作成立深中低空經濟產業聯盟,兩地無人機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舉辦世界無人機大會中山分會場活動。同時,與深圳產業協會、龍頭企業合作成立中山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搭建技術創新與產業融合平臺,已聯合舉辦多場智能家居、高端裝備AI場景應用資源對接會。
在產業空間方面,中山規劃建設總面積66平方公里的深中經濟合作區,涵蓋馬鞍島、南朗片區、民眾片區,目前兩市已共同啟動合作區綜合規劃編制,將明確空間、產業規劃等內容。此外,中山依托“工改”騰挪空間,跨鎮街規劃建設十大萬畝級現代主題產業園,打造深圳鏈主企業專業配套園區。
交通一體化
“黃金內灣”一小時通勤圈加快形成
今年“五一”長假期間,深中通道總車流量約82.92萬車次,其中5月1日車流量達18.16萬車次,創通車以來歷史最高,凸顯深中通道在區域交通中的樞紐地位,也見證著深中交通一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
深中通道通車以來,中山以構建一體高效的現代化雙城綜合交通體系為目標,強化跨珠江口“海陸空鐵”全方位交通融合。
近一年來,中開高速、中江高速改擴建、南中高速、南外環主線等相繼通車,基本實現中山各鎮街30分鐘直達深中通道。坦洲大道、南外環延長線主線、東部外環高速等工程有序推進,將進一步夯實中山“外聯內暢”的路網骨架。
此外,中山打造“跨市無感”客運服務,開通2條深中跨市公交專線累計發班9.9萬車次,運送旅客273萬人次,日均7600人次的客流量較開通前實現躍升。新增4條深圳定制客運線路后,香港跨境運輸班線增至11條,“黃金內灣”一小時通勤圈加快形成,民生便利持續顯現。

在水上交通方面,中山5大集裝箱碼頭與深圳蛇口港、鹽田港2大樞紐港開通9條“組合港”航線。2024年,深中航線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27%,其中“組合港”航線吞吐量同比增長103%,為區域物流一體化提供水上支撐。
空中交通也取得突破,深中低空經濟產業聯盟成立,開通大灣區首條跨海低空物流商業化航線,在小欖落地深圳機場首個外地前置倉,有效提升區域協同效應。同時,深中航空港已實現50分鐘直達深圳機場,累計服務旅客25.3萬人次,讓空中交通紅利惠及更多市民。
軌道交通正加速推進,深江鐵路中山段、深南中城際前期工作有序推進,未來將從軌道層面進一步強化深中交通一體化連接。
創新一體化
80%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驅動創新鏈條
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深圳)車間里,中山低溫研究院提供的先進低溫技術正助力設備高效運行;中山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即將圍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領域展開深度合作……作為推動深中“六個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引擎,創新一體化正以“深圳創新+中山制造”的協同模式,將這類跨城市科研協作場景轉化為區域發展的新動能。
深中創新資源對接活動持續升溫。中山連續兩年舉辦深中創新資源對接會,2024年底,中山市科學技術局組織中山展團首次亮相深圳高交會,超20家科研機構及科創企業的50項成果參展。2024年全年深中技術合同交易額近1億元,同比增長近80%。
創新平臺的聯動發展成為深中創新一體化的重要支撐。中山藥創院與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灣實驗室開展項目研發與人才培養,掛牌粵港澳大灣區國創中心分中心,有望帶動創新藥企集群發展;長理工研究院與華為、大族激光合作極紫外光刻設備項目,香港理工大學中山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掛牌;中廣核集團在中山布局的南方原子能科學與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基地已投入使用,多維度創新平臺體系正加速形成。
企業協同與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正推動深中產業合作向縱深發展。洋紫荊油墨、聯合光電等中山企業與深圳科研機構開展項目研發,元一科技獲香港政府900萬元資助,德華芯片等企業獲批廣東省粵港科技創新聯合資助項目??萍冀鹑陬I域,深創投等機構為康天晟合等中山企業提供約8億元融資支持,深圳、廣州等地基金管理人在中山新設5只私募股權基金,深交所翠亨新區服務基地助力企業對接資本市場,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當前,更多深中創新合作項目仍在加速落地,中山將持續以創新一體化為引領,串聯產業、交通等領域融合發展,全力打造大灣區東西兩岸協同創新的標桿樣本。
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
“跨市無感”雙城記正被傳唱
今年4月,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收到一封來自深圳市龍華區人民法院的委托執行函。函中案件關鍵一步需在中山東區一間房產大門上張貼執行公告。兩日后,中山法院執行局執行員將執行公告與執行裁定書張貼在被執行房產大門上,拍照記錄后傳回龍華區人民法院,至此,這宗跨城執行案件便完成了法定送達流程。自深中兩地開啟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建設以來,類似高效協作案例頻現。
早在2022年8月,深圳與中山兩地中院便簽署了司法合作框架協議,圍繞19個合作項目建立常態化工作聯絡機制。協議的簽署為兩地司法協作按下了“加速鍵”。2024年,中山法院與深圳法院互相委托送達案件161件、協助執行1365件,推動司法資源高效整合與辦案效率穩步提升。與此同時,深中兩市推動實現法律援助“跨市通辦”,一個全時空、全覆蓋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正加速形成,深中一體化發展的法治根基越夯越實。
促進社會和諧善治,是另一個著力點。中山一方面在深中合作創新區探索“公安+村居+廠企”聯動治安防控模式,提升治安風險隱患聯合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推動成立深中跨界人民調解工作室,構建區域矛盾糾紛人民調解聯防聯調工作機制,累計接待群眾咨詢35人次,受理涉兩地矛盾糾紛案件13宗,成功調解案件3宗。
“跨市無感”是如今許多深中市民的共同感受,這背后同樣是兩地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一體化上的深度融合。近年來,兩地不斷加快推進人才住房、教育、醫療等資源要素充分涌流、聚集,“深圳工作+中山生活”“深圳研發+中山制造”的“雙城記”在不少群眾和企業家身上唱響,中山的引才半徑也不斷擴大。一系列深中文旅消費公交專線以及文化文旅活動的推出,更是讓兩地交流交往愈加密切。
【統籌】付陳陳
編輯? 袁鳳云 二審 王欣琳? 三審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