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清晨的微風,致翰達科技(中山)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志平從深圳寶安區的家中啟程,駕車經過深圳寶安區、深中通道以及中山多個鎮街,50分鐘便抵達位于中山北部小欖鎮的粵深·灣區智谷產業園。這樣的雙城生活,是他每周的日常。
深中通道踏浪伶仃,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珠聯璧合”。深中通道通車一年間,中山堅持不懈練好“內功”,更加開放地敞開“東大門”、擁抱世界,與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你來我往”、雙向奔赴,攜手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共同邁向更加廣闊的未來。
“人才通道”:
從跨市通勤到成為“島主”
與朱志平一樣,2020年隨企業來到中山馬鞍島的技術工程師謝靈聰也是深中同城生活的深度體驗者。他所在的江波龍中山存儲產業園就已集聚工程師超600人,不少人還從“深漂”變成了“中山業主”。謝靈聰說,隨著園區“鄰居”的增多,馬鞍島上的人氣愈來愈足。

深中通道通車,讓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生活圈”更加完善,讓深中同城成為現實。中山市公交集團統計,一年來,深中跨市公交雙邊累計發班10萬車次,發送旅客280萬人次。其中,作為深中跨市公交三條線路之一的“中山國際人才港—前海灣地鐵站”,累計發送旅客55萬人次,約占整體的五分之一。馬鞍島上每天有超過從深圳遷居而來的新“島主”通過跨市公交等交通方式,在深中兩地通勤來往,一幅人才流動與安居樂業的新圖景躍然呈現。

深中通道帶來“30分鐘抵深”的便利,悄然消融深中邊界,重塑許多人的生活,更讓中山的引才半徑不斷擴大。數據顯示,2024年,中山新增博士博士后工作平臺12家。目前,各類人才總數已超過百萬。不僅如此,中山還位列2024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國第31名,較去年上升7個名次。
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已經轉化為人才交流的“軟聯通”,深中通道已經成為“人才通道”,就業吸納能力與人才反哺效應形成強勁共振,實現“產業擴規?!迸c“就業提質效”的良性循環。從產業來看,2024年新能源行業專業技能人才同比提升9.04%,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專業技能人才同比上漲2.1%,智能家電產業專業技能人才同比上漲39.7%。從人才引育質效來看,2024年全市技師以及上新增人數創歷史新高,較2023年增長49%。
人才“蓄水池”的持續擴容提質,推動中山成為全國人口凈流入超過200萬的6個地級市之一。這波“人才流量”涌動下,孕育著中山未來的產業競爭力。今年4月,美國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教授考察中山4次后選擇落地此,其中也有著深中通道的緣由。正如他所言,“深中通道將中山和深圳等珠江口東岸城市緊密連接,讓中山更加深入地融入‘大灣區一小時科研圈’,必將帶動科創、人才等交流愈加密切?!?/p>
“創新之城”:
領軍企業“出圈” 新“種子”萌芽
前不久,中山康方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研發新藥擊敗全球“藥王”的消息引起媒體廣泛關注,被譽為醫藥行業的“DeepSeek時刻”。
從蹣跚起步的初創公司到賽道領軍企業,康方生物的故事是中山生物醫藥產業“十年磨一劍”的寫照,也折射出中山發力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努力。

深中通道通車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涌動下的中山正加速顯現新勢能,成為投資熱土。中山緊抓珠江口東西兩岸加速融合發展重大機遇,以“工改”拓路連片布局十大主題產業園,以打造“新十大艦隊”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傳統產業鏈式升級,加快從“制造強市”向“創新之城”跨越。
廣東神舞科技有限公司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大學神經工程實驗室。作為專注于腦機接口技術研發與產品生產的企業,神舞科技憑借突破性創新在行業內嶄露頭角。今年4月,神舞科技推出的首款產品ND8,堪稱行業技術革新的里程碑——它實現了腦電信號遠程實時傳輸的突破性進展,時間同步率達1毫秒水平。

神舞科技是中山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縮影。過去一年,中山先后出臺《中山市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等系統性、針對性政策,以真金白銀支持創新;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3.3%,R&D經費投入創歷史新高;高新技術企業超2900家,3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全力做好“招引、孵化、培育、服務”全流程工作,澤輝生物、泓慧能源等落地生根,新質生產力熱潮持續涌動。
科研平臺作為中山科技創新“強引擎”的作用也在逐步顯現。其中,中山藥創院掛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中山低溫院開園啟用,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開展大型低溫系統工程集成和測試研究條件最好的場所之一;長理工研究院累計培養碩博研究生近800人。
傳統產業不是“低端產業”“落后產業”,只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能夠讓“老樹發新芽”。過去三年多來,中山拿出50億元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2024年以優異成績入選國家、省級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數字化浪潮不斷重塑中山制造的筋骨,目前中山已擁有世界級“燈塔工廠”1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市級以上項目86個,其中省級以上29個、國家級2個,建設31個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
發展成效更直觀顯示在數據上:2024年,中山GDP總量突破4000億元;全市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10.8%;新“十大艦隊”產業集群規上總產值突破7400億元;全市規上企業數字化率達78.4%,覆蓋率排名全省前列……透過一個個鮮活的數字,我們看到中山大地上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的生動圖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韌性。
練好“內功”:
搶抓融合發展機遇向未來
看稻浪、品咖啡、住民宿……作為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南朗崖口村近年來搶抓深中通道機遇,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特色農業、高端民宿、餐飲美食、休閑旅游等新業態加速落地,稻田、花海、海岸等風景線持續出圈,成為大灣區游客周末、節假日鄉村旅游的熱門目的地。據統計,2024年崖口村吸引游客超584萬人次,相較2022年增長約192%。

中山文旅實力“出圈”,并非偶然,而是有備而來。當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投向火熱的現實,一幕幕和美畫面,一組組亮眼數據,正躍然于濃墨重彩的中山“百千萬工程”實景畫上:
“工改”騰出近5萬畝產業用地,更充裕的發展空間,為珠江口東西岸融合發展創造著更多機遇;城鄉蝶變、向美而生,106條主干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重煥生機,發動黨員、干部、群眾56萬人次參與鎮村垃圾黑點清理、農房老屋排查整治、農房風貌管控提升等,累計改造提升農房近6萬戶;營商環境一體化,735項事項實現“深中通辦”……“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中山錨定“經濟強、城鄉美、社會治,奮力實現城鄉協調共同富?!蹦繕?,大力實施強鎮興村富民“13388”行動,堅定不移打贏打好轉作風、低效工業園改造升級、水污染治理三大攻堅戰,帶動產業鳳凰涅槃、城鄉形態脫胎換骨,打開了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如果說深中通道建成通車是推動中山發展的外部力量,那么來自內部的敢闖敢試、創新突圍、蓄勢聚能,則是中山融通灣區、走向世界的強大內生動能。
6月13日,市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啟動四個升級改革行動、更高質量推進“百千萬工程”會議召開,出臺中山市產業科技、城鄉形態、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等四個升級改革行動方案,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內涵式發展,加快闖出一條中山特色城鄉協調發展之路。
通過這場會議,我們能夠看到,中山關于實施“百千萬工程”的一些新思路: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力爭到2027年十大現代產業集群工業產值突破10000億元,培育4—5個超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城鄉空間格局全域重塑、城鄉形態全域升級,聚焦“點、線、帶、片、面”,建設一批“三生融合”高品質空間;堅定不移打造一流營商環境,著力構建覆蓋企業招引、落地、成長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型政務服務體系;動員社會力量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實現社會治。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中流擊水正當其時。佇立時代潮頭,中山突破跨越、踏浪而歌、乘勢而上,正以“百千萬工程”為筆,描繪城鄉融合發展的萬千氣象。
【統籌】 隋勝偉
編輯 張英? 二審 曾淑花? ? 三審 蘇小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