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02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發展數字法學等新興學科,對法律體系和法治機制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呈現從現代法治邁向數字法治的重大轉型。提煉數字法治命題、發現數字法治規律、探尋數字法治邏輯、培育數字法治人才已經成為“數字中國”建設戰略現實而迫切的“剛需”。面臨創新活躍的數字法治實踐,數字法治理論研究“宏大有余,實證不足”,數字法治意識教育“問題有余,命題不足”。青年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推進國家法治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其對數字法律規則、數字法律關系、數字法律行為、數字正義價值、數字法律方法的認知程度關系到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切實增強大學生數字思維、數字認知、數字技能,構建覆蓋全校的數字素養和技能發展培養體系,是法治創新實踐對法治理論研究的客觀訴求,亦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的應有之義。
一、用好數字法治教育實踐大平臺,強化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觀念
在數字時代,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場域,其網絡行為的規范性與法治意識密切相關。數字法治教育實踐大平臺的搭建與優化,為強化大學生網絡法治意識提供了廣闊空間。首先,高校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法治教育平臺。線上平臺可以整合豐富的法治教育資源,包括法律法規解讀、典型案例分析、法治專題講座等,通過短視頻、動畫、互動問答等形式,吸引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例如,利用虛擬現實(VR)技術模擬網絡侵權、網絡詐騙等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違法行為的后果,增強其對網絡法治的直觀認知。線下平臺則可以通過校園法治文化節、模擬法庭、法治辯論賽等活動,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網絡法治的理解。其次,要充分發揮高校教師在法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教師應具備扎實的數字法治知識和良好的網絡素養,能夠結合專業課程,將網絡法治意識融入教學內容。例如,在計算機專業課程中,講解網絡安全法規,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增加數字藝術的產權保護課程;在行政管理專業課程中,增加數字行政的法律治理等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網絡熱點法治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專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最后,高校應加強與校外機構的合作,拓展數字法治教育的實踐渠道。與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等建立合作關系,邀請法律專業人士走進校園,開展專題講座、案例研討等活動;組織學生到相關機構實習,了解數字法治的典型場景,加強對數字稅收、數字金融、數字保險、數字信用、數字安全等法律規則的普及與應用。通過校內外資源的整合,以培養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為導向,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數字法治教育實踐機會,使其在網絡空間中形成自覺遵守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體會情、理與法的統一。
二、推進網絡普法工作全面且精準,提高大學生網絡法治思維能力
網絡普法工作是提升大學生網絡法治思維能力的關鍵環節。在數字時代,網絡普法需要更加全面且精準,以適應大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網絡行為特點。一方面,網絡普法工作要全面覆蓋網絡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網絡言論自由與法律責任的界定,到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從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到個人信息的合法使用,都要通過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普及。例如,利用校園網絡媒體平臺,定期推送與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網絡法治知識,如“如何防范網絡詐騙”“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等主題文章;制作系列網絡法治漫畫或短視頻,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解讀復雜的“新現象,新問題”,讓大學生在日常瀏覽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另一方面,網絡普法工作要精準對接大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興趣點。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了解大學生在網絡法治知識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和關注熱點,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普法內容和服務。例如,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網絡行為軌跡,推送與之相關的網絡法治案例和法律解讀;利用智能問答系統,實時解答學生在網絡法治方面遇到的問題,提高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網絡法治主題的社團活動和競賽,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網絡法治知識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生社區設置“糾紛解決室”,引入“ODR(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理論,及時化解糾紛;組織網絡法治知識競賽、主題征文比賽、微電影創作大賽等,鼓勵學生在活動中深入研究網絡法治問題,提升自身的網絡法治思維能力。
三、完善數字法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培養大學生網絡法治行為習慣
培養大學生網絡法治行為習慣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深入探討數字時代的法治變革,完善數字法治教育的長效機制。從制度建設、環境營造和行為引導等多個方面入手,確保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能夠自覺遵守法律規范。首先,高校應建立健全數字法治教育的制度體系。將數字法治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規劃,明確各部門在網絡法治教育中的職責分工,形成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例如,教務部門負責將網絡法治課程納入必修或選修課程體系,確保學生接受系統的數字法治教育;學生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學生網絡行為規范,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管理和監督;宣傳部門負責利用校園媒體平臺,廣泛宣傳網絡法治知識和典型案例,營造良好的網絡法治教育氛圍。其次,要營造良好的網絡法治教育環境。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培養大學生網絡法治行為習慣的重要基礎。高校應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管理和引導,規范網絡信息發布和傳播秩序,嚴厲打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等違法違規行為。同時,要積極倡導網絡文明,通過開展網絡文明主題活動、設立網絡文明榜樣等方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自覺抵制不良網絡行為。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建立網絡法治教育社區,鼓勵學生在社區中交流網絡法治問題,分享學習心得和實踐經驗,形成良好的網絡法治教育生態。最后,要注重對大學生網絡法治行為的引導和激勵。通過制定明確的獎懲制度,對在網絡法治方面表現優秀的個人或集體進行表彰和獎勵,如授予“網絡法治之星”榮譽稱號、給予綜合素質評價加分等;對違反網絡行為規范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和相應的紀律處分。同時,學??梢蚤_展網絡法治行為養成教育活動,如“網絡法治行為打卡”“網絡文明倡議接力”等,引導學生在日常網絡生活中養成良好的法治行為習慣,使其在網絡空間中能夠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維護網絡秩序,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貢獻力量。
(作者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師)
本文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網絡思政專項課題“智媒時代下高校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研究”(2023XYWLSZ03)、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和青年人才項目“新時代大學生數字法治意識培育研究”(2024WQNCX122)、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中山)專項經費課題(4YYJS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王欣琳? 二審 韋多加? 三審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