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的三角鎮結民村,崗北圍的30畝連片魚塘被曬得發亮。養殖戶崔再華的生魚苗培育場正上演著熱鬧的“捕放魚”大戲——漁民從網兜里抓起一把烏亮的小魚苗,往秤上一放正好一斤,接著逐條清點:“228條!”“過塘!”隨著崔再華一聲喊,魚苗過秤后被迅速倒入分隔魚塘,水面激起細碎的銀花?!鞍?.45元一尾算,這一斤就是102.6元?!贝拊偃A笑著解釋,額角的汗珠順著曬成古銅色的臉頰滑落。這片熱鬧的魚塘,藏著三角生魚暢銷的密碼。

今年4月以來,生魚價格持續上揚,養殖戶們干勁十足,上市交易紅火。如今,三角生魚畝均產1.6萬斤至1.8萬斤,部分養殖場能突破2萬斤,畝利潤穩定在1.5萬至1.8萬元?!半m然比前兩年高價期稍降,但這效益,仍是咱養殖戶的‘發家致富魚’?!贝拊偃A說這話時,在魚塘邊,三角鎮農業林業服務中心水產養殖正高級工程師楊菁正用手抓起一條魚,觀察魚苗的活躍度,時不時彎腰回答養殖戶各種的問題。
從“塘邊課堂”到“田間實驗室”
崔再華的苗場里,一組數據透著喜氣:今年苗種總產量比去年增20%,雜交生魚繁育成活率顯著提高,預計產出1億尾“烏仔”苗、500萬尾規格魚種,45畝親本斑鱧還將產出20萬斤親本,為明年繁育打基礎。
“這多虧了鎮農技員和科研團隊的‘及時雨’?!贝拊偃A指著魚塘邊的水質監測儀說,“往年育苗成活率總卡殼,今年楊菁帶著南海水產研究所的專家來來回回跑了七八趟,從親本選育到水質調節,手把手教,成活率硬是提了一大截?!?/p>
這份“手把手”的指導,不止在塘邊。不久前,結民村的“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里,三角鎮農技員楊高工正用“田間話”講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就像給魚看病,不能瞎用藥,得像照顧娃娃似的,水干凈了、食喂對了,魚才長得壯,賣得俏?!迸_下30多個養殖戶舉著手機錄視頻,筆記本上記滿“增氧機傍晚開最省”“動保產品別混搭”等實用口訣。
這場培訓,是三角鎮農技員結合結民村2447畝水產養殖特色量身定制的——從苗種選擇到法規解讀,把實驗室里的技術參數,變成了養殖戶能直接上手的“操作指南”。
從“單打獨斗”到“產學研聯動”
作為“中國生魚之鄉”的發源地,結民村的生魚產業早已不是“靠天吃飯”。在三角鎮農技中心的推動下,這里搭起了“科研院所+農技特派員+養殖戶”的橋梁:與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攻克苗種培育難題,聯合南海水產研究所推廣健康養殖技術,去年以來實施的專項課題,讓當地生魚苗種成活率平均提升15%,養殖成本降低近10%。

“以前憑經驗,現在靠數據?!贝拊偃A的苗場里,親本斑鱧養殖區掛著詳細的生長記錄:水溫28℃、溶氧量5.8mg/L、投喂量300kg/天……這些數據背后,是農技人員帶著檢測儀蹲守塘邊的日夜。今年,崔再華的苗場不僅育苗總量增了20%,還將產出20萬斤親本魚,為明年的繁育打下基礎?!斑@都是科技給的底氣?!?/p>
從“一尾魚”到“一條鏈”
在三角鎮,生魚早已從“一尾魚”長成“一條鏈”。全鎮1.6萬畝養殖水面,年產商品魚超9萬噸,年產值突破17億元,40余家苗種繁育場上半年已產出29億尾魚苗,8月底將達33億尾。
這串亮眼數據的背后,是三角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引領:建產業園,全省首個生魚現代產業園集育苗、養殖、物流于一體,讓“小作坊”變成“集約化基地”;定標準,3項中山市地方標準覆蓋苗種到成魚,從源頭保障品質;強品牌,“中國生魚之鄉”“粵字號”等招牌加身,讓三角生魚走得更遠;保安全,農產品快檢中心、網格化監管、技術培訓多管齊下,筑牢質量防線。

從塘邊的技術指導到課堂的“田間話”,從實驗室的育種研究到產業鏈的標準制定,正是這些默默耕耘的農技人,讓三角生魚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鮮活的科技動能?!棒~肥了,錢包鼓了,這日子才有奔頭?!贝拊偃A望著穿梭在魚塘間的身影,笑得像塘里的漣漪一樣燦爛。
記者 柯頌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