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越滄海,打開新天地。
“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對管好用好深中通道提出了殷切希望。

深中通道開通一年來,累計車流量超3000萬車次,已經成為全球最繁忙的交通大動脈之一。2025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車一周年之際,中山面向全球舉行招商推介會,超千億投資額項目的簽約,成為深中通道這條“黃金大道”的鮮明注腳。
24公里穿云入海,深中通道連接珠江口東西兩岸,跨越了伶仃洋的物理阻隔,帶來的卻不僅僅是時空之變。隨著灣區融合發展浩蕩之勢,中山跨越山海,大步向前。
跨越大海,不止跨越時空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人們對改革的生動認識,背后蘊藏的,是人們對美好明天的追求與向往。
海天相隔,短短的24公里,對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坐擁灣區門戶級樞紐區位的中山,曾經是無法跨越的門檻。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A”形交通主骨架補上關鍵的“一橫”。區域協調發展國家戰略布局,賦予這一橫以更加重要的意義,增進環珠江口11個灣區城市緊密聯系,激活了中山灣區幾何中心區位優勢,打開了中山面向世界的“東大門”。深中通道開通即“頂流”,2025年“五一”單日峰值更達到18.16萬車次,足見這條通道影響之大。

縱觀世界灣區,如東京灣區明石海峽大橋、美國東海岸灣區切薩皮克灣大橋,以及我國的港珠澳大橋,均是通過跨海大橋突破地理阻隔,實現資源更加高效配置,形成“以橋促產、以橋興城”的發展閉環。
深中通道一橋連通,帶動“內灣半小時、灣區一小時”交通格局日益完善。中山近年來全面推進海、陸、空、鐵多維交通體系,1小時通達五大國際機場、五大國際港口,30分鐘通達深圳,水陸50分鐘通達香港、澳門,跨城軌道交通網越織越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記憶中,童年時輾轉珠海到中山的一天奔波,變成如今一個小時左右的路程;“早上在中山翠亨新區看日出,下午到深圳摩天輪賞美景”“在中山買杯咖啡,到深圳還是熱的”已然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觀日出、看大橋……深中通道帶來人流,更帶來經濟流。(資料圖片)記者 夏升權 攝
地理桎梏破冰,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速流動,開啟了融合發展新征程。中山全力建設省委賦予的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更加開放擁抱東岸城市、擁抱世界,謀劃建設深中經濟合作區,探索共建香港—中山高質量發展合作區、“澳藥粵產”協作示范基地,承深圳創新之翼,接廣佛制造之脈,融南沙開放之港,聯港澳國際之窗,區域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大勢已成。灣區發展版圖上,一個更加開放、向灣圖強的新中山,迎面走來。
跨越自己,方能跨越高山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順應灣區發展之勢,把握深中通道通車機遇,既要鍛長板之優勢,又要補短板之不足,不做充足準備,機遇稍縱即逝。
有空間,才有未來。近年來,中山通過低效工業園改造,拓展出近5萬畝優質產業用地,高標準建設十大現代主題產業園,為優質項目落地騰出高質量發展空間。中山已經具備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低溫經濟等新賽道的底氣。

有土壤,才能孕育創新。好的創新氛圍離不開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好不好要看企業活力。中山民營經濟興旺發達,經營主體71萬戶,其中不乏佼佼者。生物等行業領軍龍頭康方生物從中山走向世界,被譽為“中國醫藥行業DeepSeek”,已經成為中山創新“代言人”。這種創新土壤持續傳承,中山提出打造創新之城,引進中科中山藥創院、先進低溫研究院、長理工研究院、港理工研究院等科創平臺,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無創新 不中山”深入人心。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與自己比,付諸實踐,才能自我超越,成就更好的自己。中山在轉作風、“工改”、治水三大攻堅戰打下的堅實基礎上,啟動產業科技、城鄉形態、政務服務、社會治理等四個升級改革行動,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內涵式發展。這些踐行高質量發展的舉措,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勾勒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面優化,現代都市風光、嶺南水鄉風情、秀美鄉村風貌相得益彰的美好圖景。
本次招商推介大會,一個細節值得關注。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譚耀宗將帶領香港商界代表前來參會。巧合的是,聯盟的“再出發”之名,與中山此前提出的“轉作風、再出發、開新局”相互呼應。共同的奮斗目標,是彼此心靈的契合,代表著灣區城市融合發展的共同心愿。
每一座山峰都代表一段成長過程,每一片海洋都象征一個新的突破。深中通道通車迎來新的一年,融合發展大道上,中山篤定前行,跨越山海再出發。
記者 隋勝偉
◆編輯:吳玉珍◆二審:鄭沛鋒◆三審:周亞平